2014-04-09 08:08 来源: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人民政府
收藏 打印
字号: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
人民日报大家谈:好事办好,关键要“走心”

 为群众办事,有时却得不到理解,甚至还引起误解,是一些基层干部共同的苦恼。其实,办实事并不难,正如读者所说,只要信念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但在利益复杂多元的今天,要想好事办好,如何消除干群沟通障碍也值得思索。

  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强调,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、根本利益、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,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、不合意则舍的倾向。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同,如何避免少数干部仅凭一己之意,只看关系远近,给予差别对待?下期大家谈,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。

        

  听民意切忌先斩后奏

  重庆渝中 赵 云

  春节返乡,发现家乡建起了老年服务中心,一处院几栋房,十分气派,可就是空无一人、冷冷清清,刚刚建成就沦为“空置房”。原因简单:位置没选好,不是老年人日常习惯活动的地方;设施没配好,简单地搞标准化配置,缺乏农村老人喜好的项目。

  为老年人建设服务中心本是好事,结果却没有得到群众认同。群众不仅没法理解干部的“好心”好在哪里,还因为服务中心占地多、花费不菲,心生怨气,民生工程反而成了群众数落干部的“导火索”。好心办了坏事,问题的症结就在于:缺乏事前调研,不充分了解实际情况,不积极收集群众意见建议,导致难以作出符合群众意愿的决策。就算是赢得群众赞许,恐怕也是偶然例证,难以维持长久。

  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,“接地气”是关键。只有事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,走近群众面对面听取意见,将情况摸实摸清摸准,决策部署才能既符合政策又贴近实际。倘若是搞先斩后奏、强行推动,谁能保证不会引起干群隔阂?

       

  求理解就得换位思考

  江西九江 付冬民

  做群众工作、求得群众理解不易,明明是为群众好,却得不到群众支持;磨破了嘴皮子,跑断了腿,群众却不领情。

  拿森林防火来说,每年清明节期间,为提醒群众扫墓时不要野外用火,干部们基本都是集体上阵,拉横幅、写标语、守路口,还入户发传单,与群众签订防火责任状,从上到下忙得团团转。然而,效果总是不理想。群众难改烧纸钱、放爆竹的习俗,火灾隐患难除。经过几番商议,我们在墓区建了集中烧纸钱的地方,群众高度赞同,火情也便于控制,火灾基本杜绝了。

  只要信念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换位思考其实不是新话题,为什么“老生常谈”依然得不到践行?关键就在于,权为民所赋的观念不够牢固,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够明确。

  作为最接近群众的公职人员,基层干部只有把群众放在心里,多从群众角度、群众难处进行思考,才能把工作做细做活,才能使“群众阻力”化作干群一心的干事创业动力。

         

  多把耳朵侧向群众

  山东桓台 柏建全

  在基层接访处工作是一件“痛并快乐”的事。每每解决了群众的信访诉求,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。然而许多时候,信访问题游走于“合情不合法,合法不合情”的两难之中,信访工作者如同“钻进风箱中的老鼠”,左右为难,两头受气。

  “一把椅子让座,一杯茶水暖心”,早已解不开上访人的心结,即使信访工作者用心把信访文件当作“家书”读,依然不足以息访。说到底,只要问题不解决,缠访、闹访、越级访就会不停出现。如何解决实际问题?虽然信访工作者不能越权办事,但至少可以把信访群众的利益诉求详细对接到相应部门那里,还要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说明,当好“二传手”。

  无论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,还是践行群众路线,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都是最基本要求。尊重老百姓的话语权,推进决策程序化、制度化,基层治理中的许多矛盾都能够避免,社会活力也可以充分释放。许多干部感慨不被群众理解,其实,只要把耳朵侧向群众,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4年02月25日 05 版)

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